2019年7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内蒙古大学考察,了解学校建设发展历史、教学科研工作情况,参观蒙古文古籍展阅室,并看望师生代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对蒙古文古籍的搜集、整理、保护,挖掘弘扬蕴含其中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内涵,激励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勉励同学们“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学好知识,打好基础,增长才干,将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嘱托我们“要开放办学、在竞争中发展,办好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
五年来,内蒙古大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深入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协同融合发展,持续提升服务自治区两件大事的支撑力和贡献度,努力回答好“强国建设、教育何为”“强区建设、内大何为”的时代命题,奋力书写办好特色鲜明一流大学的时代答卷。
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我校五周年之际,校党委宣传部联合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奔腾融媒新闻广播“新闻会客厅”,推选部分专家学者,以人物访谈形式,讲述内大人牢记嘱托奋进新征程,凝心聚力建功新时代的奋斗故事。
今天推出的是——吴英喆:契丹文里的民族融合。
吴英喆自1996年硕士研究生阶段师承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现代蒙古语言研究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清格尔泰,开始对契丹文字的研究。辽亡金兴,契丹文字渐绝于世,成了不为人们所识的死文字。直到1922年,赤峰市巴林右旗出土了契丹小字辽兴宗和仁懿皇后哀册,失传800多年的契丹文字才重见天日。上世纪70年代中期,由清格尔泰任组长,内蒙古大学与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共同组建了契丹文字研究小组,联合攻关契丹文字。研究成果《契丹小字研究》一经发表,就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契丹小字研究》1985年以专著的形式出版,获得了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在已经消失的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文字中,西夏文字有《蕃汉合时掌中珠》《音同》《文海》之类的字典性工具书传世,女真文字有《女真译语》传世。但契丹文字除《郎君行记》之外,没有一篇是与汉字对译的,也就是说,没有对照的“字典”可查,因此解读起来非常艰难。
吴英喆带领团队通过建立契丹小字数据库提升字母组合规律研究工作,建立字音、字形、大字小字对应关系以及词源研究等系统性研究体系,探寻契丹小字的语音语法规律,出版研究成果《契丹小字再研究》三卷本。在他看来,研究古文字是场对话历史的时间旅行。语言研究的内核是人文,文字文化是了解历史最直接的方式。通过契丹文与1000年前的古人‘对话’,可以清晰地知道遥远的过去是什么样,发生过什么,这是该领域令人深耕不辍的最大魅力。
耶律仁先墓志以刻有5000余个契丹小字成为迄今为止发现契丹小字最多的墓志,也成为契丹文研究的重要史料。吴英喆认为,耶律仁先是辽代赫赫有名的重臣,参与了很多重要的历史事件,5000余个契丹小字墓志铭本身就反映了其地位之高。其字数之多远超皇帝皇后的墓志铭,规格上是否合规,又为何如此之多,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同时,墓志起源于汉文化,耶律仁先墓志本身就是民族融合的证明。
契丹文字是脱胎于汉字,通过增损汉字笔画创制的表音文字,分为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两种类型。契丹建辽后,先后创制了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两种文字,用以记录契丹语,两种契丹文字都是拼音文字。契丹大字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创制,模仿汉字的痕迹很重,通过改造汉字的字形和增减笔画的方式而创制的。契丹小字是耶律阿保机的弟弟耶律迭剌所创,契丹小字有300多个表音字符,被称为“原字”,契丹小字的“原字”数量虽少,但是却能把契丹语全部贯通。契丹小字产生后,与契丹大字、汉字并行使用,成为辽代官方文字。
虽然契丹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消失了,但契丹辽文化大量汲取了当时中原文化的优秀元素,已经融入到北疆大地的历史长河里,成为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