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草原“85后”:让畜牧更智慧 攻克“卡脖子”难题

  阅读数    713
创作日期
2023-10-31
资源描述

编者按:“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考察时多次到高校与师生交流,给青年学子、教师回信,为广大师生指引人生道路、明确前进方向。为全面展示各地高校莘莘学子铭记总书记谆谆嘱托,践行校训、立大志、明大德、成大志、担大任的生动实践,央广网特别策划推出“记嘱托·识校训·践青春”系列主题报道,为您讲述新时代大学生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道路上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勇于创造世界奇迹国之栋梁的故事。

4年前,正在内蒙古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内蒙古大学,了解学校建设发展历史、教学科研工作情况,并看望师生代表。总书记嘱托内大学子,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学好知识,打好基础,增长才干,将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对我来说,做科研也应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正如内蒙古大学校训中所言,要‘求真务实’,这正是破解‘卡脖子’难题的根本。”内蒙古大学省部共建草原家畜生殖调控与繁育国家重点实验室的“85后”研究员杨磊说,他现在的目标就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改良牲畜的品种特质,为养殖户提供实际的帮助,让牧民畜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202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正式发布,这也是21世纪以来第20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文件提出,要深入推进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全面实施生物育种重大项目,扎实推进国家育种联合攻关和畜禽遗传改良计划。

十几年来,杨磊在导师李光鹏教授的带领下,持续攻克牛羊种质创新与繁育“卡脖子”核心技术,成功培育出3个双肌黄牛新品系,实现了从0到1的重大突破,有效增强了我国畜牧种业自主创新能力。

 “天才毕竟是少数,潜心扎实钻研才是根本”

身着休闲装,背着双肩包,记者见到杨磊时,他刚刚结束学术会议,行色匆匆地走回办公室。尽管已到下班时间,但对于杨磊来说,一天中紧张而忙碌的工作才开始。

谈到为什么选择献身生物育种事业?原来,上初中时,杨磊在课本中认识了世界上第一只成功的克隆羊“多利”,便被神奇的无性繁殖技术所深深吸引。从那时,杨磊的心中种下了一颗生物学研究的种子。考大学时,他选择攻读生物科学专业。四年的学习为他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基础,打开了一扇生命科学的大门。

2011年,杨磊本科毕业后决定继续在生物学领域继续深造。出于对体细胞克隆技术研究和动物学的兴趣,他报考了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世界首例克隆骡子的创制者——李光鹏的硕士研究生。

在李光鹏的带领下,杨磊开始了这场探索未知之旅。他为此投入了全部精力,誓要把这件事做到极致。

2016年,杨磊从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动物学专业硕博连读毕业。在博士毕业的人生岔路口,杨磊至今记忆犹新。当时全国好几所高校都向他抛来了橄榄枝。“更好的学校当然有更好的资源,但是这也意味着我要转换自己的研究方向。在内蒙古,我有更好的条件去攻克牛羊种质创新与繁育这一难题。‘改变要从舍弃中获得’,这一直是我的人生信条,找准了方向就坚持走下去。”而后,杨磊选择留在实验室成为助理研究员,开启了他的科研事业。

在给本科生上课时,杨磊总是妙语频出。开学第一课,他会讲一些自己的求学经历和研究历程,分享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课题的价值意义,为学生树立信心。“找到兴趣,选对方向,珍惜时光,求真务实。”这些话既是这位年轻老师常挂在嘴边的,也是他作为师长给予学生的良言。

从24岁到36岁,杨磊在实验室和育牛基地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有惊喜,也有沮丧,但每个不眠之夜都是值得的。杨磊坦言,科研本身并没有什么精彩可言,天才毕竟是少数,立足实际、探求真理、潜心扎实钻研才是根本。

“解决困惑和迷茫的办法就是去干”

在博士研究生吴迪眼中,杨磊是个不知疲倦的“科研超人”。“只要杨老师不出差,实验室里都能见到他的身影。”不同于给本科生上课时的温和态度,在实验室带研究生,杨磊是一丝不苟的严师,每一次实验都格外严谨,总能指出学生们想不到的疏漏。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转化研究”,这是杨磊从事科研的“三部曲”。备课、上课、实验、课题研究、阅读文献、期刊投稿、参加学术会议、协调基地运转……每一项工作都得兼顾到,这让杨磊总觉得时间不够用。

一天基本只吃一顿晚饭,攻读硕士研究生阶段,杨磊便养成了这样一个“坏习惯”。

“刚入门时,每天清晨6点多就要到实验室,进行胚胎显微操作练习。显微镜前,一坐就是6个多小时,一遍一遍重复着细胞核移植操作。晚上回去一闭眼,脑子里闪现的都是显微镜的光。”回想起求学经历,杨磊调侃说,“我的实验年限和眼镜度数是同步增长的。”

用15微米粗的玻璃针,将基因编辑好的体细胞注射到直径100多微米的动物卵细胞,组成重构胚胎,就算完成了一次实验。微米间的工作考验着实验者的耐心和细心,稍有差池,卵细胞便会死亡,意味着此前几天的工作功亏一篑,还得从头来过。

为了尽快掌握这项技术,从清晨到深夜,攻读硕士研究生时期的杨磊几乎一整天都泡在实验室。“找杨磊就来实验室”,这也成了学院师生的共识。就这样,杨磊几年如一日,实验操作的效率提升了数倍,并如期完成了硕博连读研究生阶段的学习。

“很多实验需要连续操作,不能中途喊停。”当被问及是什么支撑着他数年如一日地进行课题研究,杨磊说:“解决困惑和迷茫的办法就是去干。无论在什么领域,成功都是非常艰难的。事虽难做则必成,我选择了这条路,把该做的事情做好,就不后悔了。”

“科研是团队作战,而非一个人的功劳”

我国虽是世界上牛种资源最多的国家之一,但牛长期被作为役用工具,向肉用方向转变比国外晚了一个世纪。肉牛品种普遍存在体型小、生长慢与产肉率低等瓶颈问题,技术环节缺位、育种组织空白、设施条件落后等问题长期制约着我国肉牛种业发展。2008年,李光鹏与团队成员决定利用基因编辑等技术在保证黄牛肉质的前提下来提高生长速度与产肉率。

“中国到现在有记录的黄牛品种是54个,比如说山东的鲁西牛、河南的南阳牛。这些牛的缺点是长得慢、产肉量低、出栏周期长。”李光鹏曾直言,中国的肉牛没有可以出口的品种,这是一个短板。

怎样利用科学技术,让畜禽品种改良升级换代?肉牛育种团队用行动给出了答案。十几年来,在李光鹏的带领下,杨磊等团队成员穿越呼啸的寒风,跑过内蒙古全区各地的牧场,与牧民面对面交流,夜以继日地扎根在内蒙古广袤的草原上。

“以普通的蒙古牛为例,我们自主培育出来的‘双肌蒙古牛’,胴体重提高了20%到30%。”杨磊介绍,和普通肉牛不一样的是,双肌肉牛肩部宽大厚实,后躯肌肉发达,前后腿部肌肉隆起,具有高产优质的特点。

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在对新品系成果评价时,专家组给出了“这项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对于我国黄牛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验收意见。

 “科研是团队作战,而非一个人的功劳。”杨磊介绍科研项目时总是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在他看来,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投身生物育种工程,才能带来更多的科研创新。

从旭日干院士、李光鹏教授、杨磊研究员到年轻的硕博研究生;“双肌肉牛”从F1、F2到F3代……15年来,茫茫大草原上,一大批适合本地区饲养、生长指标优异的双肌肉牛正在自主基地茁壮成长。

他们就这样从无到有,矢志攻克种质资源“卡脖子”难题,实现了从0到1的重大突破,成功培育出3个双肌黄牛新品系,建立了完整的肉牛生物育种繁殖技术与开发应用体系,增强了我国畜牧种业自主创新能力。

谈及研究,杨磊看得更远:“实现从实验阶段到应用转化是极为关键的一步,我们团队近年来也在依托学校的繁育基地加速推动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向产业化方向迈进,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遗传改良与生物育种的技术研发是未来的方向,我们需要有相应的前瞻性储备和应对。”

资源详情

杨磊在牧场进行肉牛研究(央广网记者 李春雪 摄)

杨磊在实验室进行显微操作体细胞克隆工作(央广网记者 李春雪 摄)

杨磊在实验室指导学生采集牛卵母细胞(央广网记者 李春雪 摄)

杨磊正在给学生上课(央广网记者 李春雪 摄)

  • 杨磊在牧场进行肉牛研究(央广网记者 李春雪 摄)

  • 杨磊在实验室进行显微操作体细胞克隆工作(央广网记者 李春雪 摄)

  • 杨磊在实验室指导学生采集牛卵母细胞(央广网记者 李春雪 摄)

  • 杨磊正在给学生上课(央广网记者 李春雪 摄)

zoom in zoom out

    授权申请

    申请用途

    申请用途 不能为空

    使用场景

    使用场景 不能为空

    使用时间

    使用时间 不能为空

    是否商用

    是否商用 不能为空

    1、获得授权可以下载无水印高清格式。
    2、申请“个人学习”和“教学科研”用途不可商用,申请“传媒印刷”用途需由管理员审批通过。
    举报理由

    弹层标题,可不要

    弹层内容随便写,如需换行用
    ,或者

    标签,随意随意~~~~
    可以放很多文字呀~~~~啦啦啦,还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