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好培根铸魂“大思政”
写好立德树人“大文章”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为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五年来,内蒙古大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来校考察时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创新“大思政”育人格局作为新时代高校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主抓手,扎实推进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思政课铸魂育人实效显著提升。广大教师荣誉感和责任感大大增强,青年学子对党的创新理论高度认同,“四个自信”显著增强,充分彰显了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作用。
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产出一批对自治区思想文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的研究成果,学院建设发展各项事业呈现出令人振奋的崭新图景。2021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实现自治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零的突破;2023年入选自治区一流拔尖培育学科;同年建成完整的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完备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体系。
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是时代之问、人民之问,更是教育的终极之问。作为我们党在民族地区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内蒙古大学植根北疆,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始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强烈使命感与责任感书写这份光荣答卷。
“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的重视,凸显了思政育人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引领作用。”内蒙古大学党委书记刘志彧表示,“我们坚持党建引领,牢牢把握思政课‘铸魂育人’主基调,在学校发展规划、经费投入、公共资源使用中优先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在人才培养、科研立项、评优表彰、职务评聘等方面优先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真正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校教育教学体系中的重点建设地位。”
新学期伊始,内蒙古大学传来喜讯:马克思主义学院成功入选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培育单位。这对学校构建重点突出、载体丰富、协同创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意义重大。
“通过系统规划、整体推进、重点突破,我们力争将学院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研究宣传、人才培养的特色高地和坚强阵地,打造‘立足北疆、面向全国、特色鲜明、示范引领’的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该院党委书记吕俊表示。
五年来,内蒙古大学统筹谋划,做好顶层设计,以提升教师能力为基础,以强化课程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为手段,以丰富教学资源为保障,逐步夯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四梁八柱”,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升。
持续强化党建引领作用。内蒙古大学党委聚焦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要求,积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努力把党建工作优势转化为思政课建设的强劲动力。学校研究制定《“内大先锋”党建质量提升行动计划》,组织实施“铸魂先锋”等五大行动,全面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形成了党的领导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的工作格局。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打造政治过硬、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全校45%的党支部达到“最强党支部”标准,获“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1人、“全国党建样板支部”3个,教师党支部“双带头人”实现全覆盖。获全国“五四红旗团总支”1个、“活力团支部”2个。
不断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内蒙古大学始终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心怀“党之伟业”“国之大者”,对标党中央关于加强思政课建设的决策部署,深入推进新时代思政课建设,高质量打造“思政金课”,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注入时代活力。
——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三进”工作。整体优化课程教学体系,着力在“融入”和“转化”上下功夫,做好从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从知识体系到信仰体系、从政治话语体系到学术话语体系的转换,提高“三进”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优化思政课程群。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解读》《习近平法治思想解读》等纳入通识教育选修课体系,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的思政课课程群建设。积极更新教学方法,坚持集体备课会制度,进行课程教学全方位改革。
——深化专题教学改革。立足课程特点进行专题教学设计,推进“理论+实践”融通机制,构建起“理论学习—仿真实验—校外实践”相互衔接的“三阶提升”式大思政教学模式,力求将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
系统优化教师队伍素质。着眼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量质兼顾、内外兼修,在建强现有人才队伍的同时,加大高素质高层次人才引育力度,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优质人才资源和师资保障。近年来,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持自治区级及以上科研项目105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专项重大项目、重点项目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1项;获自治区级以上科研奖励80项。内蒙古大学思政教师队伍中涌现出一批教书育人先进典型,1名党员获评“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影响力标兵人物”,1名党员入选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思政课示范课百人巡讲团,4名党员被评为自治区“优秀思政课教师”,5名教师入选自治区“草原英才”。
“我们要始终牢记嘱托,不断提升精神境界和理论水平,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支撑教学,用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和宽广深厚的学术底蕴,把大学思政课讲出‘理论味儿’,让广大青年学生切实品尝到‘真理的味道非常甜’!”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徐成芳表示。通过开展“课堂革命”,理论与实践联动,知识讲授与情感价值共振,有效提升了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广大青年学子积极参与、真诚交流、碰撞思想,实现情感共鸣,内蒙古大学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校级优秀率达到96%。
着力构建“三全育人”体系
强化思政课主阵地与全校育人环境协同联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立德树人工作需要良好的生态,需要全方位全过程的文化熏陶和价值引导,需要全课程的“大合唱”。内蒙古大学各学科专业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生动鲜活地讲好学理、道理、情理、事理,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发自内心地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推动广大青年学子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不断增强。
注重系统设计,守好课程思政“责任田”。内蒙古大学一体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着力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工作格局,形成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协同配合、院系统筹落实的工作机制。学校制定《内蒙古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实施办法》等文件,积极探索课程思政教学供给侧改革新路径,确保各类课程、资源、力量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同频共振。
内蒙古大学立项建设了7个课程思政试点示范学院、263门示范课程,构建起全覆盖、全类型、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加快形成“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良好局面。近年来,内蒙古大学获批2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个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团队,5门自治区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5个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团队。“内蒙古大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获批自治区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
丰富育人资源,夯实课堂教学主渠道。内蒙古大学组建跨学科师资团队,谋定思政实践资源平台化建设目标,积极开展以思政虚拟仿真为主线的实验教学、资源共建、课程改革和科研项目。建立“虚拟仿真实验+云端资源平台与校园文化德育”的数字大思政“魔方”,积极拓展网络思政渠道,以数字化、生活化推动思政教育“亲历化”“融入化”。2019年以来,内蒙古大学投入近600万元建设思政课虚拟仿真体验教学平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以库布其沙漠治理为例》《青山烽火——走进大青山抗日革命根据地》等一堂堂虚拟仿真实验课程教学,让思政课不仅有抬头率,更有点头率。学生们纷纷表示,这样的体验教学是一种“真正触动灵魂的教育”“穿越时空的体验式、参与式、互动式教学”。
“我们想拍一个关于乌兰牧骑的微视频”“我们打算研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内蒙古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堂上,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每10人为一组,汇报实践学习的选题。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傅锁根教授介绍,为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自然、有效地融入各门思政课程,马克思主义学院找准与各门思政课程的切入点,采用“专题+实践”的教学形式、“理论+实践”的考核办法,引导青年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把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植根于心。
聚焦内涵式发展,一体化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作为教育部“一省一策思政课集体行动”牵头单位,内蒙古大学联动全区12家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计划”,聚焦“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等体系构建目标,分区设定了各地实践教学项目研发主题,形成全区联动携手共建思政课的整体格局。立足教案、师资团队、仿真教学资源等实践成果共建共享,为全区实践教学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全方位支撑。
全面拓展育人渠道
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凝聚合力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不仅要在理论上“动脑子”,还要在实践上“撸袖子”,推进思政课程与实践教学深度融合。内蒙古大学认真贯彻落实《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等文件精神,创新育人格局、拓展育人渠道,以实践教学体系创新项目为抓手,通过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改革,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的有机融合。
突出知行合一,搭建实践育人新平台。内蒙古大学建立“世界反法西斯海拉尔纪念园”“兴安盟一馆三址”“敖汉干部学院”等红色文化“大思政”实践教学基地,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聚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蒙古自治区红色文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内蒙古实践”等主题,开展大思政课实践与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工作,陆续开发“红色之子乌兰夫”“迈向世界乳业科技之都——呼和浩特向未来”等专题实践课程群。以实践课程为引领,形成“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我心中的思政课”等系列实践活动专题,引导学生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发现、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让青春在信仰中绽放光芒。
在乌兰察布市兴和县大南山革命老区,村民围坐在内蒙古大学青年学子身边一起聆听“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在呼和浩特市恼包村,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杨涛带队深入一线实地调研,进一步拓宽理论视野……“行走的思政课”助推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融合,拓展了育人新模式、新阵地。
“思政课堂要想‘有人气’,必须做到‘接地气’。要走出校门,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劳动实践中知行合一,在沉浸式、体验式、交互式的实践中浸润心灵,在‘乡村振兴’‘弘扬传统文化’等‘户外主题思政课’中激扬斗志,把道理讲活、把课堂点亮。”杨涛表示。
近年来,内蒙古大学牵头申报的《内蒙古红色文化资源虚拟在线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入选教育部规划建设发展中心首批“课程改革创新”案例,实践教学项目《聚焦红色文化展馆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入选“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精品项目”,《内蒙古红色文化数字思政资源共享平台建设》获“高校数字思政精品项目”立项支持。内蒙古大学成为自治区首批入驻国家“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数字地图平台”单位。
丰富校园文化载体建设,打造育人新阵地。为有效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空间,内蒙古大学将思想政治教育从课堂延伸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建立“校园红色影院”,并以“学生导学”“专题研学”等方式构建了生活化的思政社群。为进一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学校选拔一批优秀学生组建内蒙古大学“旗帜·领航”学生理论轻骑兵宣讲团,引导学生深入基层开展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活动,用故事诠释理论、把宣讲落到基层,让“高大上”的思政课落地生根。
桃李湖畔这盏耀眼的思政明灯,照亮青年励志成长之路,指引新时代大学生自信地走向未来。“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青年是‘人民至上’理念的接班人与拥护者,更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主力军,我们必须不忘初心使命、勇于担当作为。”在“旗帜·领航”学生理论轻骑兵学习分享会上,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赵文萱的铿锵誓言赢得现场青年学子热烈的掌声。
五年,是一次深情回眸,也是站在新起点奋力开新局的眺望,汇聚起更强大的发展动能。
团结一心再进发,昂首阔步向未来。新征程上,满怀豪情的内蒙古大学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道路奋勇前进,勠力同心建强北疆思政课,奋笔书写铸魂育人新篇章,为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