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5·18国际博物馆日”。197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为促进全球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将每年5月18日定为国际博物馆日,并每年为国际博物馆日确定活动主题。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 “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
一场疫情,让作为文化生活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博物馆有了新的打开方式,这次的5.18国际博物馆日,我们将内大博物馆搬上“云端”,为期待已久的你,送去文化营养套餐!
内蒙古大学民族博物馆简介
内蒙古大学国家 “211工程”建设项目——民族博物馆于2004年8月建成,挂靠于蒙古学研究中心。该馆位于内蒙古大学北校区,使用面积2400平方米,展览面积1200平方米,收藏文物近6000余件。设有“马背颂”、“毡乡情”、“传统文化教育用具展厅”和“临时展厅”四个展厅。2008年民族博物馆被列为内蒙古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12年加入“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
民族博物馆文物展览
元代八思巴字蒙古语金质圣牌
内蒙古大学民族博物馆藏 “元代八思巴字蒙古语金质圣牌”是2000年4月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索伦镇征集。该金牌为长方形,长25.7厘米,宽8厘米,厚度约0.1厘米,重量348克。牌子的含金比例为58.44%,含银比例为41.56%。牌子的两面鎸刻5行双钩体八思巴字。在金牌系带用的圆孔处有装饰圈。其中A面的装饰圈已破损,B面的装饰圈上刻有“张字九十六号”字样。牌子上的八思巴文译成汉语为:“靠长生天的气力,皇帝名号是神圣的。谁若不从,问罪,致死。”与《马可波罗游记》中讲述的圣旨牌内容完全吻合。此件金牌为内蒙古大学民族博物馆镇馆之宝。
元代白釉梅瓶
梅瓶高24cm,口径4.8cm,腹径14.6cm,底径9.3cm。胎质细腻,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造型挺秀,俏丽,是古代盛酒用器。
元代龙纹铜酒杯
酒杯高9.98cm,口径6.1cm,底径4.9cm,杯口向下微缩,细颈,圈足底,酒杯外壁刻有龙纹。
辽代白瓷鸡冠壶
壶高26.7cm,口径4.3cm,腹径16.3cm,底径10.6cm。鸡冠壶又称马镫壶、马盂或皮囊壶等,它是辽瓷中契丹器型的典型代表,其造型体现了浓郁的契丹民族风格,它是模仿马背民族使用的传统用具“皮囊壶”烧制而成的。
近代嵌骨“五福捧寿”纹马鞍
通高113cm,长48.3cm,宽33.8cm,由驼骨、木、皮等制成。该马鞍为大尾式生活用马鞍,鞍垫两侧各有两件凸状鞍泡钉(亦称鞍花)以及团寿纹、吉祥纹等图案。两侧夹垫各有六件大泡钉和若干小泡钉。鞍板前后两侧各有八条皮捎绳,共计三十二条皮捎绳。前后鞍鞒边嵌骨,前鞍鞒饰有“五福捧寿”纹,另有蜜蜂、猴子、牡丹和白头翁等图案,即 “马上封侯、 白头富贵”之意。后鞍鞒饰有双狮纹、铜钱纹和莲花等图案,并配有双龙首马镫。
清代二龙戏珠纹铜火盆
火盆为北方地区用来放入炭火进行室内取暖、烧水、做饭的器具。该火盆由铜火盆和木架组成。木架高26.4cm,顶部通宽为50cm,火盆镶入木架中间。火盆为黄铜质,其沿宽7.1cm,深15.5cm,火盆边沿处厚度为0.3cm,火盆四沿刻双龙纹,四角刻祥云纹。
清代金刚铃
佛教法器,金刚铃高16.7cm,铃口直径9.2cm,金刚铃柄为黄铜质,金刚杵形柄首,铃体亦有几种纹饰。金刚铃为藏传佛教寺庙中作法、诵经时喇嘛用左手摇动发声的法器。
清代马形铜锁
马形铜锁高4.3cm,长5.4cm,黄铜质,钥匙长5.45cm,钥匙柄呈人形。用一根横梁将马颈与马尾连接,横梁接在马尾上,开锁时,连在马尾上的横梁与马颈部分开。该铜锁小巧玲珑别具特色,尤其是通过制锁工匠的精心构思和巧妙设计,把锁头制作成马的形状,充分体现了马背民族的审美情趣。
近代簪花铜暖脚炉
炉中烧炭,冬季暖脚用之故,称其为“脚炉”,多用铜制。此脚炉通高23.6cm,呈扁圆形,带有弧形提梁,提梁上刻有花草纹。脚炉顶部为镂空盖,镂空盖直径23.7cm,炉体上部稍大,向下逐渐收缩变小,炉体直径26.6cm,底径22.4cm。相对于手炉,脚炉体量较大,供人放置脚下取暖。
清代铜鎏金莲瓣足净水瓶
佛教用具,其高16.7cm,宽11.2cm,肚径8.5cm,底径7.1cm,顶部饰有佛教八宝图,壶嘴根部为龙首图案,金莲瓣纹饰圈足。也称为吉祥八清净之一的净瓶,同时也是密宗修法灌顶时的法器之一。圣水浇灌头顶能祛除修持者无明烦恼之垢秽,同时引出自性清净心。藏传佛教寺庙中瓶内装有净水,象征甘露,瓶口插有孔雀羽。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
博物馆珍藏着历史的见证
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历史信息
这场“云上观展”
是不是让你过饱眼瘾
收获颇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