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华诞,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6月22日下午,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持续开展“旗帜·领航”党史学习系列分享会,引领广大青年学生深入学习党史,向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献礼。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高校工委、教育厅相关处室及自治区党委讲师团、自治区党委党史学习教育第十五巡回指导组领导,我校领导班子成员出席活动。学校各学院党委(党总支)书记、各支部书记及师生代表300余人参加了活动。活动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白冰、许杰主持。
本期党史分享活动以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为专题,邀请马克思主义学院三位博士生导师徐成芳教授、陈智教授、傅锁根教授分别从“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三方面讲述核心要点,创新师生“同台话党史”党史学习教育新形式,打造“我和老师一起学”党史微课堂。坚持“理论问题面对面”,聚焦共识性问题,回应普遍性难题,打造教师以理服人,学生以情动人的生动局面,并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探索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新路径,实现思政课与党史学习的有机衔接。
马克思主义学院徐成芳教授从“历史逻辑”出发带领大家体会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百年以前,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将其作为观察世界和国家命运的工具,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经过百年奋斗与求索,带领中国人民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必将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越走越宽广。
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赵旭为大家带来《恽代英的故事》,讲述了革命先辈恽代英英勇赴死的故事;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任鑫宁为大家带来《陈望道的故事》,讲述了《共产党宣言》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发展历程的故事。
马克思主义学院陈智教授从“理论逻辑”出发带领大家理解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在于其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发展性和创新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在于正确反映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和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人民性在于鲜明地代表了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立场,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准则;实践性、发展性和创新性在于以实践为首要观点、来源动力和检验标准,不断同实际相结合,不断在实践中解决新问题、提出新观点、形成新理论。
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宋春霞为大家带来《问题与主义》,讲述了五四运动期间李大钊和胡适对于中国未来之路碰撞式争论的故事。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苗瑞宇为大家带来《追思焦裕禄》,讲述了人民好公仆焦裕禄用生命践行为人民服务的故事。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贾蕾为大家带来《100年前,一个北漂青年的故事》,讲述了青年毛泽东从民主主义向马克思主义转变的历程,并不断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的故事。
马克思主义学院傅锁根教授从“实践逻辑”出发带领大家体会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讲述了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在于它经得起中国伟大社会变革的实践检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始终以中国实际问题为导向,正确认识与解决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尤其是新时代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带领下,开创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杜雅欣为大家带来《小岗巨变:18枚“红手印”摁响“惊雷”》,讲述了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率先发出农村改革,使广大人民实现了从“户户包田”到“人人持股”的伟大变革的故事。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董菲为大家带来《奋进新时代,争做追梦人》,讲述了以白晶莹、毛相林等为代表的奋进者在广袤田野里辛勤耕耘、呕心沥血的故事。
整个分享会活动形式新颖,师生们一同重温红色岁月,缅怀峥嵘历史,努力从党的百年光辉历程中汲取前行奋进的力量,一起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理想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