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召开“蒙古文古籍文献数字化工程”项目启动会
12月23日,我校召开“蒙古文古籍文献数字化工程”项目启动会。副校长额尔很巴雅尔出席会议,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图书馆馆长王智、我校相关职能处室和学院负责人、以及项目中标单位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项目启动会由蒙古文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飞龙主持。
额尔很巴雅尔副校长在讲话中指出,2019年7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大学时殷殷嘱托我们“要加强对蒙古文古籍的搜集、整理、保护,挖掘弘扬蕴含其中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内涵,激励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蒙古文古籍文献数字化工程”项目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的一项重要工作,各项目参与单位和科研人员要高度重视、通力协作、不折不扣、保质保量完成项目建设任务。
2021年10月,“蒙古文古籍文献数字化工程”项目一期(本期工程)项目初步设计报告通过了自治区发改委评审。项目建设单位为内蒙古大学,项目合作单位为内蒙古社会科学院,项目实施部门为蒙古文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内蒙古大学计算机学院)、内蒙古大学图书馆,项目实施负责人为飞龙教授。
项目目标是建成一个存储数字化蒙古文古籍文献最多、检索分析智能化程度最高、相关教学和科研人员最依赖的国际一流的蒙古文古籍文献数字化中心,为蒙古文古籍的抢救、保护、传承、开发和利用提供重要支撑,为我国民族文化建设、国内外蒙古学与民族学教学科研和自治区文化经济建设服务。本项目建成后,将建立起一个国际一流的蒙古文古籍文献数字化中心,将全面提升蒙古文古籍文献数字化率、古籍文献阅读线上化率和古籍文献研究者通过平台检索查阅古籍文献的效率,进一步提升文献阅读效率,满足古籍工作者和文化创作者对蒙古文古籍文献搜索查阅的需求,通过线上阅读满足广大群众对蒙古文古籍的探索兴趣。
内蒙古社科院图书馆王智馆长、内蒙古大学图书馆刘实馆长和内蒙古大学计算机学院周建涛院长对项目前期工作和下一步实施计划做了进一步的介绍。
项目承建单位相关负责人汇报了项目准备工作情况和实施方案。与会人员就研究重点、任务分工与协同等方面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进一步明确了项目重点与时间节点要求。
内蒙古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内蒙古生物多样性监测、评估与预警技术研究”启动暨2021年进展会议召开
12月23日,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设立科技重大专项——“内蒙古生物多样性监测、评估与预警技术研究”项目启动暨2021年进展会议在呼和浩特召开。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相关领导、我校高光来副校长和科技处领导、以及来自九个项目承担单位的50余名项目骨干参加了线上+线下会议。启动会议由我校科技处刘崎峰副处长主持,内蒙古科学技术厅韩勇处长致辞,介绍内蒙古自治区的“京蒙合作”科技强区战略,以及启动本项目的社会需求和重大意义,希望项目组围绕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和自治区绿色发展重大需求,做出成果,把论文写广袤的大地上。会议邀请中国科学院植物所马克平研究员和内蒙古生态环境厅张树礼总工程师等五位专家组成项目专家组。项目负责人李永宏教授汇报了项目的总体设计和实施方案大纲,五个课题的负责人汇报了各课题的具体实施方案和2021年已有的进展。专家组在肯定项目实施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效实施的具体建议。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具有森林、草原、沙地、荒漠、湿地和水体等多样的生态系统类型,蕴含有丰富而独特的生物多样性,构成区域生态安全和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构建绿水青山,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基础,为此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设立科技重大专项,开展“内蒙古生物多样性监测、评估与预警技术研究”。项目由我校牵头,联合中国科学院、中国林科院、中国农科院、北京师范大学、西安理工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环境监测中心站和内蒙古林业与草原监测规划院等单位实施。
项目针对内蒙古自治区生物多样性本底信息不全,生物多样性监测、评估和风险预警体系缺乏,尤其围绕内蒙古生态环境厅等机构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监管方面的科技需求而设立。项目重点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价技术体系研究,建立内蒙古生物多样性数据库;研究生物多样性丰富区和关键区格局和变化驱动因素,提出保护和监管建议和措施;同时,基于空-天-地一体化监测技术,研究生物多样性评估和预警指标体系,建立监测和预警系统,支撑生物多样性科学监管。本项目的实施将促进内蒙古自治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和行动计划的科学制定和实施,提升生物多样性精准保护和科学监管能力,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构建和北疆社会绿色稳定发展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