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 推进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阅读数    1
创作日期
2023-08-23
资源描述

郑宏范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从“两个结合”的理论维度,强调“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实践维度,强调“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23年1月4日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强调“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高品质的精神文化需求”。这些重要论述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强烈的文化担当,为在新征程上更好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提供了理论指导和重要遵循。

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体现中华文化最深层次的文明印记和基因血脉

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绵延不断、经久不衰,在长期演进过程中,创造了交相辉映、历久弥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了体现中华民族共同历史和情感记忆的一系列代表性符号和形象,比如长城、中华龙、中国结、二十四节气等。这些符号和形象独一无二,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凝结着中华民族长期积淀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体现着中华文化最深层次的文明印记和基因血脉,是代表中国形象、展现中国精神、彰显中国气质的重要载体。

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是文化认同的基因纽带。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文明由各民族优秀文化百川汇流而成,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集大成。我国历史上,各民族在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形成了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是在历史演进中形成的各民族共有的精神符号和文化标识,体现了各民族的共同历史记忆和共享文化映像,是各民族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在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的历史叙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有效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提供了深层次支撑。

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是文化创新创造的源头活水。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泱泱中华,从古至今,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融汇各民族优秀文化,并不断革新发展,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历久弥新,成为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新征程上,我们赓续中华文脉、传承文化基因,必须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保护好、开发好、利用好中华文化宝库中这些独具特色的符号和形象,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和生命力,为民族复兴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

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是文明交流互鉴的亮丽名片。人类文明是由世界各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持续提升,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中国道路、中国方案、中国声音越来越有说服力、影响力,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的国际影响和辐射力不断增强。在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中,必须正确处理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不断挖掘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所蕴含的世界性品质、所体现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关怀,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中国智慧。

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 深入研究挖掘提炼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漫长文明发展史中,中国人民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要把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同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等重大问题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起源所昭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中华文明的特质和形态,正是通过不同的符号和形象展示出来,代表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追求、社会习俗、思维模式等,让人们可知可感。新时代新征程,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需要我们对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作深入系统的挖掘、梳理、研究、阐释,提炼中华文明的文化精髓,展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汇聚起中华儿女对中华文化强大的思想认同、情感认同。

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以其科学性和真理性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丰厚的思想底蕴和文化资源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不断丰富发展。我们要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的引领作用,依托各类高端智库、高校院系、科研院所、艺术研究机构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有效甄别和筛选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质基因,加强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研究、中华民族精神研究,深化中华文明史研究,深入研究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深刻阐明各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华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推进“两个结合”提供有力理论支撑。

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理念转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现代文明形态的实践逻辑。要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深入挖掘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挖掘阐发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中华文明智慧结晶和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推动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相融通,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文化力量。

要大力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独特的精神标识,已经深深融入我们党、国家、民族和人民的血脉之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强大精神力量。我们要用好红色资源,加强对党的革命历史研究,用完整的画卷、丰富的史实、鲜活的事例,增强干部群众由衷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理性认同和情感认同。要加强对当代精神的研究阐发,弘扬阐释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等时代新风,鼓足干部群众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精气神。要加强对新时代民族团结先进典型事例的挖掘,总结提炼出像“三千孤儿入内蒙”“草原英雄小姐妹”那样脍炙人口的佳话,让更多的先进事迹、符号形象广为人知。

以打造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为抓手 推进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凝结着中华民族至善至美的智慧神韵,是中国人民内心深处的自信之源。新时代新征程,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需要我们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着力打造政治性强、内涵丰富、意蕴厚重、接受度高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打造一批具有中华文化底蕴、汲取各民族文化营养、融合现代文明的书籍、舞台艺术作品、影视作品、美术作品等,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打造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要深化宣传教育阐释,从历史文化遗产中厚植中华文化自信。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努力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要加强历史文化宣传教育,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准确运用现有史料,持续挖掘整理民间传说、历史故事、遗址遗迹、口述史料等。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保护运用,在提炼、转化、融合上下功夫,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数字化展示、时代化表达、艺术化呈现。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家规家训、村规民约,帮助人们辨识是非曲直,不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哲理思想和生活智慧。要打造传统文化体验平台,发展“文物+旅游”“非遗+科技”等新业态,推出经典阅读、礼仪普及、文化沙龙、大众讲座等,让人们在沉浸式、互动化学习体验中了解中华文化变迁,触摸中华文化脉络,感受中华文化魅力,汲取中华文化精髓。

打造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要加强创作研发生产,推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项目产品和文艺精品。要聚焦中华文化主题,聚力推出一批国家象征、语言文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当代精神文化、人文地理等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打造海报挂图、公益广告、展览展陈、文艺栏目、直播互动、纪录片、广播剧、融媒体产品等体现中华传统文化价值内涵和人文底蕴,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佳作。要积极探索“研学+创演”“文物+竞答”“解读+体验”等新形式,结合诗词典故、民间传说、民歌民谣等历史文化知识,以更加生动活泼的方式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华历史故事、民族团结故事。要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深入挖掘和保护利用长城、黄河等中华民族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重要象征,结合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中华文明魅力,让宝贵历史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命力。

打造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在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中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是中国式现代化赋予文化强国的重要使命,也是加强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落脚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精心提炼、充分展示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的文化符号和形象体系,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善于运用文化符号和形象IP来创作生产海外受众喜爱的影视作品、动漫游戏、文创产品等,依托推特、脸书、图享等海外社交媒体平台,让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以创意化的表达“出圈”“出海”,更好讲述中国故事、展示中国精神、塑造中国形象。要实施精准对外传播策略,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象化阐释、时代化解读、国际化表达,贴近国外受众特别是“Z世代”等喜爱的潮流文化、时尚元素、美术音乐、动漫科幻、元宇宙等,使中华符号、中国元素通过生动的表达流行海外、蜚声国际。要深入研究国际传播规律,积极构建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走出去的战略体系,统筹专业机构、高端智库、高校、外宣媒体等阵地和力量,发挥知名学者、文艺名家、体育明星、非遗传承人和知华友华“朋友圈”作用,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传播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国价值体系,让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饮食文化、中医药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艺术等走向世界,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增强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

资源详情

2021年5月13日,内蒙古呼和浩特,演员在表演舞剧《草原英雄小姐妹》。CICPHOTO:丁根厚 摄

红山玉龙(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这是“草原母亲”张凤仙夫妇和她收养的6个孩子及家人的全家福。新华社发

  • 2021年5月13日,内蒙古呼和浩特,演员在表演舞剧《草原英雄小姐妹》。CICPHOTO:丁根厚 摄

  • 红山玉龙(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 这是“草原母亲”张凤仙夫妇和她收养的6个孩子及家人的全家福。新华社发

zoom in zoom out

    授权申请

    申请用途

    申请用途 不能为空

    使用场景

    使用场景 不能为空

    使用时间

    使用时间 不能为空

    是否商用

    是否商用 不能为空

    1、获得授权可以下载无水印高清格式。
    2、申请“个人学习”和“教学科研”用途不可商用,申请“传媒印刷”用途需由管理员审批通过。
    举报理由

    弹层标题,可不要

    弹层内容随便写,如需换行用
    ,或者

    标签,随意随意~~~~
    可以放很多文字呀~~~~啦啦啦,还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