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赖以生存的一切,都是大自然赐予的。我们没有理由不热爱大自然,没有理由不以审美的眼光环视那养育了我们的土地、森林、河流、山川......,我们都是自然之子,我们和大自然结成一种不可断绝的依存关系。本期桃李夜读·倾听为你带来的是我校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高建新教授的著作《山水风景审美》第一章第一节:好山好水看不足(节选)
朗读: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2022级 冯家慧
生活中,可观可赏的东西确实不少,但由于种种原因,多数人更愿意将观赏的目光投射在眼前身边,投射在那些快意却短暂浮表的琐屑之事上,从而忽略了陶冶性情、能给人带来持续美感享受的大自然。
歌德说大自然“环绕着我们,把我们拥抱在她的怀里”,“她是举世无双的艺术家——她用最简单的材料造出了一个大千世界,真正是:无斧凿痕、美奂美轮、巧夺天工,且霓裳羽衣,袅袅轻装”;“运动和发展,是她身上永不枯竭的生命”。在这个真气灌注的大千世界中,一切都没有遮掩,一切都不加雕饰。一草一木、一石一山,都有自己的性格和魅力。
在这个大千世界中,没有什么是不可以观的,没有什么是不可以听的,目睹耳聆,随意所驱,随情所遣。观赏者在自如中敞放所有的感官,在怡然中松弛所有的神经:“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静观物我,认取性灵,放情宇宙之外,自足怀抱之中”(高濂《起居安乐笺》上卷)。用我们的慧心、用我们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就可以在天空中、大地上组合出无数可观可赏、可资浮想的风景来。美就在眼前,有待我们去发掘、发现。
梭罗相信,“大地不是僵死历史的一个纯粹片断,就像一页页书本,层层交叠,留待地质学家和文物学家去考察,而是生活中活生生的诗歌,就像树叶,先于花朵和果实发芽——这不是一个化石地球,而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地球,相比之下,一切动植物的生命就像那寄生虫,紧紧地依附在这一了不起的中心生命上。”瓦尔登湖远比人类的历史悠久,饮用过瓦尔登湖水的人不计其数,却一个个地逝去了,只有瓦尔登湖永远存在。大自然可以激发我们无边的丰富想象力,为我们提供一个陶情冶性的佳境,让我们明白自己柔弱的生命并不比一湖水更长久。
大自然真实本色、永恒博大,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游目纵观的广阔视野。有了广阔视野,我们便不会因为偏爱一隅、偏爱一己而成为井中之蛙;有了广阔视野,我们便可以高瞻远瞩,站在时代生活的前沿去观察、去思考,去为人类共同追求的美好未来去奋斗。“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就是在大自然提供的广阔视野中获得人生境界和哲理启悟的典型表现。
不仅如此,大自然还可以培养我们永恒的爱心。早在古罗马时期,著名学者郎吉弩斯就曾说过“从生命一开始,大自然就向我们人类的心灵里灌注进去一种不可克服的永恒的爱,即对于凡是真正伟大的,比我们自己更神圣的东西的爱。”怀着这颗由大自然养就的爱心,就会以更大的热情去关注现实、去追寻未来。而不因一己的得失、暂时的荣辱就放弃理想信仰,放弃为之奋斗献身的权利。
作者介绍
高建新,内蒙古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陶渊明学会副会长、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文学地理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与文化研究。有专著《自然之子——陶渊明》(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年增订版)、《诗心妙悟自然——中国山水文学研究》(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山水风景审美》(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三版)、《酒入诗肠句不寒——古代文人生活与酒》(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二版)、《骏马追风舞——唐诗与北方游牧文化》(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古籍整理《〈陶诗汇评〉笺释》(台湾花木兰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18年9月版)、《中华生活经典·酒经》(中华书局2011年版)、《北山酒经》(外二种)(中华书局2021年版)、学术随笔集《书中与路上的风景》(商务印书馆2022年版)出版,在《文学遗产》《民族文学研究》《文史知识》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目前主持2020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唐代丝绸之路文学文献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20JZD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