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来,杨涛和他的学生们收获满满。短视频制作成了开展思政课教学创新的又一尝试。如何紧贴青年群体之关注,把新媒介变为“新教具”、新平台变为“新教材”?这些短小精悍的新媒体产品,一经亮相就被多家媒体平台转载。新手段、新方式不仅巩固课堂教学,也引领学生将个人梦想和中国梦紧密联系在一起。
创新教学方式“引爆”思政课堂
记者:白莲
镜头
“我是党员,我先上!”短视频中,一位位教师化身“大白”,在校园抗疫战场上无悔付出;微电影里,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几位养牛致富的农牧民由衷发出“会越来越好的”声音……这些短小精悍的新媒体产品,一经亮相就被多家媒体平台转载。
这些产品是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杨涛开展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创新成果。用好自媒体、上好思政课,“触网”两年来,杨涛和他的学生们收获满满。新手段、新方式不仅巩固课堂教学,也引领学生将个人梦想和中国梦紧密联系在一起。
讲述
帮助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是思政课教师的职责使命。伴随自媒体快速发展,自媒体主体的多源性,信息的全球性、公开性及价值评价的多元化,对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及大学生信仰、思维方式和价值观都形成巨大挑战。如何正面迎接挑战、变被动为主动,成为我思考的新课题。
紧扣时代脉搏,2020 年,我和学生们以呼和浩特武川县的脱贫攻坚故事为母本拍摄了微电影《贫瘠之地》,电影以返乡大学生奋斗奉献为切口,全面反映当地脱贫致富后的山乡巨变。《贫瘠之地》获得教育部主办的“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优秀作品奖。回望整个创作过程,学生们的创作热情非常高,我能强烈感受到他们身上的赤子情怀。此后,我陆续指导学生完成向治沙人致敬的微电影《红柳成荫》等多部主旋律作品,这些选材独到、形式新颖的原创作品在青年群体中广泛传播。
短视频制作是我开展思政课教学创新的又一尝试。如何紧贴青年群体之关注,把新媒介变为“新教具”、新平台变为“新教材”?我通过布置与课程设置相关的命题引导学生从刷短视频的观众变为原创者。在关于文化自信这一讲中同学们的作品可谓精妙绝伦,故宫、冬奥会、三星堆……通过剪辑、配乐,内容从不同角度诠释了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创作过程对学生来说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每节课上,一个个短视频以全新角度解读时事热点、传递主流声音,总能引爆课堂、增加抬头率。我更加坚定了借力新媒体深化教学改革的信心,与时俱进讲好思政课,我将在这条道路上奋力前行。
点评
思政教育的目的,是在青年学子心中撒播种子、燃起火焰、树立信念。汲取微电影、自媒体创新手段丰富教学供给,为高校教育教学赋予新的色彩,通过内容创新、形式创新贴近当代大学生、走进他们的内心,思政教育“立德树人”的关键任务定能更好地完成。
(点评专家:内蒙古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研究员于光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