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句话是我国著名当代文学家鲁迅所言,鲁迅先生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弃医从文的他从救人转为救人心。他常常用最简单故事折射出当时的社会现状,看起来普通甚至带着一些黑色幽默,实则都在抨击那个旧社会。与鲁迅同期的有无数的文学领军人物,李四光就是其中之一,他与鲁迅还是北大的同事。可就是这样两个又是同事、又同样优秀的文学人才,也争吵过。
相对闭塞的社交
以现在的目光来看当初的争吵,其实意义不大。究其根本就是两个时代不同了,特别是人际交往有质的不同。现在科技高速发展,快节奏的城市生活改变了曾经淳朴的生活,利益成为人际交往的核心。几乎所有的人际关系都与或直接或间接利益挂钩。
互联网的发展只是让人看起来亲密了,实则都是泡沫。尽管传统的交往繁琐、漫长,但却是真情实感。曾经那个书信满天飞的年代,可能见一面就是永别,相约见面更是十分珍惜。而且那时刚遇政权更迭,活着已是奢望,哪儿有那么多感情去算计他人。
鲁迅和李四光也是如此。他们不是因为个人利益争论,而是鲁迅对李四光的政治立场产生了误会,却又因为彼此之间信息不通畅、交流不便,被误会的李四光根本来不及解释,矛盾也就由此产生。
彼此性格相反又相似
谈起鲁迅和李四光两位先生的交往之路,可以说是水到渠成的。两人既是同事,便也认识,尽管他们涉足的领域不一样。那时候北大教师并不多,几乎人人认识,而反观现在的北大,一个学院的教师都可能不认识几个。
大概是那个时代新青年的特质,爱国之心溢于言表。也许是两人都肩负重任,都甚至中华民族处在最危险的时刻,他们要团结一致,在同一个学校任教的两人很快就认识的对方。但是遗憾是,因为通讯不发达,两人最终还是因为一些流言蜚语产生了矛盾,并且轰动一时。
李四光是一名地质学家,就具有明显的理科思维,理智清醒。而鲁迅作为拿笔杆子与入侵者战斗的人,情感细腻、血气方刚。就单从性格来说,两人就像是阴阳两极,互补不足。但巧的是两人又都是刚正不阿的行动派,这也让他们在解决问题上都不愿低头。
两人矛盾始末
两人矛盾之始源于一场关于“薪水”的闲话。当时鲁迅在《国民新刊》上发表《公理的把戏》一文,里面说到王世杰称北大教授不能兼职,兼职是违反校规的行为,应该被辞退。但是李四光在北大任教时还兼职图书馆管理员一职,却没有被抨击。
恰巧鲁迅就是被这王世杰批评的人之一,鲁迅就本就性子刚正,文人的血气方刚让他立刻在报纸上抨击,直接反问为何不点名李四光。于是李四光就这么被鲁迅“攻击”了。
李四光并不是个遇事躲避的人,但是理科思维发达的他在文字表达上有所欠缺,李四光担心自己发文回击很有可能有缺陷、连意思都说不清,这样反被鲁迅抓小辫子。于是他请了自己的好友——徐志摩来帮助自己写文章。
李四光也没有故意隐瞒,很多人都知道了。在发表的文章中,李四光对鲁迅提出的“身兼数职”没有反驳,但他也明确他现在的工资构成仅仅是图书馆管理员的工资,不仅如此,这部分工资中还有笔钱需要用来增添购买书籍以及学习用品。这也就反击了“拿多份工资”。
李四光的冤枉
也因为这件事,鲁迅和李四光反目。但是令人奇怪的是,这两人本应该井水不犯河水,怎么会因为一点点小事情就闹得不可开交呢?鲁迅是一心为国的人,鸡毛蒜皮的事并不在乎。据此推测,鲁迅和李四光交恶最主要的可能是立场问题。
其实这真是个误会。其在鲁迅写过的众多反应社会现实的书中,有一本名为《记念刘和珍君》。他以一个学生为主角,隐射当时学生运动阻挠者的丑态。而他想讽刺的对象就是杨荫榆等。杨荫榆是当时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校长。
杨荫榆尤其反对游行、示威、宣讲这种鼓动群众的行为。她不仅在学校中组织学生进行这些活动,同时向社会人士求助,确实有一定效果。但是耐不住学生热血沸腾的内心,很快杨荫榆的禁止行为就失效了。
学生运动开始达到高潮,甚至有学生去教育部要求罢免杨荫榆,与此同时,杨荫榆不仅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将几名学生代表开除。这并不是结束,学生们与杨荫榆的矛盾还在升级。好在最后学校里的教学秩序又恢复正常。但是杨荫榆却离开了学校。
这杨荫榆想来想去,找了李四光的妻子。杨荫榆说她与学校闹了一点小矛盾,现在教育部抹不开脸面。但是只要李四光能够劝说这些学生原谅她,这一切就都好办了。一回到家李四光的妻子就告诉了他,李四光误以为就是芝麻大件小事,便同意了。
李四光的单纯让她陷入杨荫榆的圈套。等李四光陪同杨荫榆去向学生调和的时候,发现并不是如此。杨荫榆露出自己的本性,她嚣张地要求学生立刻停止演讲、游行。本以为一切就能过去,学生也会看在李四光等人的面子上听从自己,可结果却恰恰相反。
杨荫榆的算盘落了空,甚至学生对她的讨伐声更大了,甚至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也被教育部撤销。杨荫榆见状,也意识到自己的处境,立刻回家躲了起来。而在另一边,报纸上已经将这件事报道了出去,直言李四光声援杨荫榆并加以抨击。
鲁迅看到这篇报道后误以为李四光是虚伪,于是便有了各种各样的矛盾。其实鲁迅对李四光的偏见就是她帮助杨荫榆作和事佬这件事,但却不知道李四光也是被欺骗的,李四光心里很委屈,但是既然是自己做的就要承担后果,于是他再一次发表文章表明立场。
其实鲁迅和李四光的矛盾最主要的还是缺乏沟通,但凡鲁迅在发文前询问一下事情经过也不会发生这种事,只可惜在当时的社会,见一面实在太难。当然最后李四光还是稍占上风,毕竟他是被杨荫榆欺骗的受害者之一。但是一代名家在报纸上前后争论,仍然面上不好看。我们也许很容易就能看出,但是鲁迅和李四光却需要争论一番,好在最后李四光发文解释了杨荫榆事件始末。